News Overview
「碳有價」時代來臨,邁向零碳未來是國際主流共識。由外貿協會(TAITRA)與SEMI旗下產業聯盟-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GESA)共同籌辦「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Net-Zero Taiwan)」,將於10月18日至20日將在台北南港展覽1館盛大展出。 今年展會使用1,275個攤位、350家能源業者參與,規模再創新高,「永續專題研討」、「淨零高峰論壇」聚焦探討產業新局,助台灣企業抓緊永續競爭力;隨著碳排放成為國際間重要議題,也將舉辦「節能減碳健檢服務」,協助各領域企業應對碳排放挑戰、落實低碳目標。
臺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目標,正式進入倒數一萬天!在經濟部支持下,工研院今(16)日於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舉辦「2023預見永續新商機 南臺灣淨零排放論壇暨特展」,串聯產官學研25位專家及11家公協會能量,提出淨零排放趨勢下的創新應用、探索發展契機。論壇聚焦全球跨域趨勢及淨零議題,展出超過20項減碳技術與服務,透過集結各界代表共同探討、交流,宣告「淨零轉型、未來齊行」決心,迎戰倒數一萬天。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科技研發在我國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扮演重要關鍵,經濟部長期支持法人投入研發相關淨零技術,並攜手產業以「先大後小、以大帶小」方式,協助國內產業建立碳管理能力。
為配合2050淨零排碳全球趨勢,北市近年加強路邊攔查烏賊車,由於過去檢測儀器所需電力是由汽油發電機供應,遭外界質疑不夠環保,北市環保局今年全國首創引進可撓式太陽能板發電,不僅攜帶方便,且發電量可供一日攔查作業,達到用電自發自用,與汽油發電機相比,一年可減少690公斤二氧化碳。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柴油車廢氣分類為第一類致癌物質,環保局近年加強柴油車路邊攔查作業,從2021年至2023年6月,共計攔查柴油車1萬5691輛次,檢測不合格率2021年4.7%、2022年3.9%到2023年6月3.0%,逐年調降。
經濟部統計處今(17)日公布,因應國際減碳趨勢、提升能源自主,以及落實能源轉型政策,在太陽光電、離岸風電大力建設下,2022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突破200億度、達238億度,年增36.2%,占總發電量比重為8.3%,較五年前上升3.7個百分點。統計處今天公布的產業經濟統計簡訊指出,今年1-5月,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又進一步上升至9.2%;近五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平均年成長14%,其中成長最快的綠能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分別平均年增45%及135%,成長最快,成為我國再生能源成長之主要貢獻來源。
近日全台各地晴朗炎熱,加上夏季西南風影響,風力發電穩定、接近百萬瓩,讓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創下佳績。台電表示,今(5)日12時39分風光發電也創下767.1萬瓩的佳績,不僅風電發電量逼近百萬瓩,風光滲透率更連續兩天突破兩成,成為夏季用電高峰的穩定重要電源。 昨(4)日中午12時25分風光發電合計達到769.8萬瓩,逼近歷史新高,其中光電發電量更飆破688.5萬瓩。 台電強調,近年來政府、民間與台電戮力投入綠電設施建置,去年離岸風電單年度設置量就超過100萬瓩,太陽光電模組配置量達250萬瓩,今年在政府與民間全力推動下,風光發電也持續快速成長,截至5月,太陽光電累積裝置容量達1,072萬瓩,風電累積裝置容量達201萬瓩,未來風光聯手挺「穩供」,有望繼續維持發電佳績。
經濟部昨日公布「二○二二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二○二五年綠能占比「微增」至十五.五%,綠電二十%目標維持隔年十月達標;而去年因全國用電量降、再生能源大增等,「電力排碳係數」為○.四九五公斤CO2e/度,寫下新低里程碑。 「電力排碳係數」是指每度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觀察電力實際減碳成果;根據公告數據,去年每發一度電排放○.四九五公斤二氧化碳,是每度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首次低於○.五公斤。 能源局歸納三大原因,包括去年全台用電量降低、綠電增加及焚化爐碳排計算改變;根據統計,去年綠電發電量增六十三.三億度,燃煤則大降七十八.一億度。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補充說,今年水情雖不佳,但風光等再生能源持續併網,且預估全年用電負載不會增加,增減之下,今年的電力排碳係數還是有機會再降低。 有關綠電規劃,能源局長游振偉表示,先前綠電相關工程進度受疫情拖累,但光電、風電至今年四月累積設置量超過十GW(十億瓦)、一GW以上,而放在「分母」的總用電量未如先前高,屬於「分子」的地熱、生質能等其他綠能開發,因「分母降、分子增」,使得二○二五年綠電占比來到十五.五%,較前一版預測略增○.四%。
兼顧土地與光電發展,中央四部會合作,針對「低地力土地」籌設「綠能發展區」,由農委會盤點不適合耕作、棄養閒置魚塭等地區評估設置光電,再由經濟部、內政部、環保署等排除環境敏感範圍區域;目前包括經濟部、內政部、農委會等正在新增與修訂《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相關法規,七月底前完成,後續將由經濟部公告特定區域,並增設遴選機制管理。 經濟部表示,「綠能發展區」是由農委會以俗稱「風頭水尾」農作生產條件較差的地區,就土壤已中高鹽化,以及長期棄養閒置荒廢的魚塭土地,提供評估設置光電。 經濟部再會同內政部、環保署及負責生態保育的農委會特生中心,排除環境敏感範圍區域,共同嚴審可執行的區位。排除敏感地區後約有一一二二公頃土地符合;但能源局表示,仍須與地方溝通,預估開發面積低於一一二二公頃。
響應北市淨零轉型政策,北投區洲美里辦公處、屈原宮管理委員會與民間廠商合作,於洲美里屈原宮設置厚度僅0.3公分可撓式太陽能板,結合儲能設施及節能措施,達到用電自發、降低對市電的依賴,不僅減碳,也節省電費支出,成為北市首座創能儲能示範宮廟,日前於「2023台北市國際龍舟錦標賽—龍舟點睛暨祭江大典」中對外公開,提供北市宗教場所淨零轉型的參考。環保局說,以往一般規格0.4kWh太陽能板單片約重18公斤、厚度2.4公分,本次屈原宮旁龍舟屋示範可撓式太陽能板厚度僅0.3公分,不僅重量輕,且可彎曲,使安裝更加簡便。目前龍舟屋共設置4.8kWh太陽能版,搭配15kW儲能系統,今年6月5日12時至9日12時實際發電量達96度。未來將增加設置規模達8kWh,並透過智慧化供電系統,使屈原宮及文史館用電達到自發自用自足,經廠商評估屈原宮及文史館創能、儲能、節能設置成本,約為該宮廟兩年半的電費支出;另外,透過綠能發電相當每年可減少2.4萬公斤二氧化碳排放。
台南市政府規畫再生能源裝置,在2030年前達到4.5GW,南市各國中小也都朝節能減碳努力,為了節能減碳各校也都採取各項措施,並有9校獲得低碳示範學校,今天獲市長黃偉哲頒獎,其中南興國小落實水資源再生循環與節水,節水率20%;玉山國小開發自然通風器、自製能源屋。 頒獎典禮於古蹟忠義國小武德殿舉行,黃偉哲期許各校師生能攜手落實節能減碳,讓學校成為淨零排放的示範基地。 黃偉哲說,為達成2050淨零排放及配合國家能源轉型,市府在「台南市氣候緊急宣言」中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台南低碳永續發展的願景,規畫在2030年前再生能源裝置量達4.5GW,每年可減少約333萬噸碳排放。
立法院會今天三讀通過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增訂符合一定條件的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物,應於屋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後續經濟部與內政部共同研商相關子法規範。為了解決能源轉型遇到的問題,創造淨零轉型的機會,優化再生能源推動的法制環境,有效整合相關行政程序,加速再生能源發展,行政院會於去年12月8日通過經濟部擬具「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函請立法院審議。除了行政院版本,立法院多位立委及黨團也分別提出修正草案版本,併案審查。
2050淨零排放呼聲正熾,不少國家紛紛啟動低碳能源新方案,發展新及再生能源已成國際共識,包含太陽光電、風力、地熱、生質能等,還有備受關注的氫能,都是未來邁向淨零轉型的綠色新能源。臺灣已有不少業者率先投入新能源領域,為綠能發展找到新契機。面對迫切的氣候變遷危機,世界各國紛紛透過改變能源使用結構,發展低碳能源,積極朝淨零目標前進,「『創能』對淨零排放很重要,也就是創造低碳和無碳的能源」,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萬皓鵬說。
為達成二〇五〇淨零轉型目標,經濟部十六日辦理「二〇二三電子資訊產業低碳轉型永續峰會」,號召近二十家國內外供應鏈夥伴,有電子資訊品牌業者與EMS大廠及台灣區電電公會與台北市電腦公會,與資策會等單位共同宣誓攜手減碳,推動台灣持續扮演全球資通訊產業關鍵角色。
立法院正在審議《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其中第12條參考德國柏林市議會,制定要求新建、改建的建築物,必須裝設一定比例的太陽能光電板。環保團體呼籲應該儘速通過這一條,讓都市的發電打破南電北送的不公平。太陽能光電板就設置在多棟大樓頂樓,位於台北市鬧區的信義新城,共有10棟、144戶,3年前社區決議在頂樓加裝了457片、147kw太陽能光電板,不只省去了修繕屋頂漏水的工程費用,每年還可以帶來可觀的電費收入。
迎接全球淨零排放趨勢,產業如何把挑戰轉為商機?工研院集結20多位各領域的專家,為台灣多家企業或公部門,研發出淨零永續發展解決方案。像是可生物分解的農業包材、以及工業再生水,回歸再用到半導體產業的製程等等,要為台灣在淨零轉型過程,立下更好的基礎。
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太陽光電5大公協會日前與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經濟部部長王美花與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及能源局官員見面表態支持。面對業者反映土地取得困難,經濟部長王美花也回應,主管機關了解業者的難題,未來「營農型光電」會有次序的推動。
臺南市左鎮區公所配合2023植樹月「森活圈」宣傳活動,向市府農業局申請配撥1015株各種不同季節開花的樹苗,25日在左鎮蔗埕公園舉辦112年左鎮「森活圈」植樹月暨贈苗活動,推廣植樹造林來增加綠地面積,並響應市府「2050台灣淨零台南齊行」減碳淨零友善地球,利用樹木碳吸存的功能來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減緩地球氣候暖化,達到森林保育環境永續及景觀綠美化之意義。
受到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影響,難以預測的天氣嚴重影響學生體育課或課後運動的安排。體育署從民國107年啟動「擴大設置太陽能光電風雨球場計畫」收到成效,到今年3月已有198所學校完工。「擴大設置太陽能光電風雨球場計畫」是藉政府與民間合作,結合光電發電設備興建太陽能光電運動場,不僅提供師生新型態運動空間,解決學校室內運動空間不足問題,並達到推動綠能減碳目的。
隨著「2050淨零排放」國際趨勢和政策的推動,花蓮縣長徐榛蔚致力打造「淨零碳排永續花蓮」發展目標,花蓮縣環境保護局今(4)日特舉辦此次溫室氣體盤查訓練課程,邀請具備溫室氣體(ISO 14064)相關標準之豐富稽核與查證經驗的南華大學永續綠色科技洪耀明教授,教導各機關及企業如何規劃執行碳盤查,自去年成立推動小組及發佈行動策略後,超前行動、逐步落實,一同攜手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之願景。
在2023台灣燈會開幕前夕,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共襄盛舉,打造首座100%再生能源發電燈藝「歡迎光零」(You are the light),於「科技創新燈區」、信義區華納威秀中庭展出,並於今天(3日)上午舉行開箱記者會,希望透過實際參與燈會的方式,向政府與民眾做出淨零示範。
能源轉型勢在必行,光電是目前台灣各項再生能源中,技術相對成熟、建置時間最短的能源類型,且台灣還具備日照充足的發展優勢。環保署力推屋頂型太陽光電,只要面積達四十坪以上、日照超過二小時的屋頂,都可設置太陽能板,今年將著手盤點全國一千處潛力屋頂,希望全台社區鄰里屋頂一起發電。